赴延川社会实践感悟
For a living planet
毛万英
今年暑假有幸和我们学校各二级学院的其他学生干部一起参加了“赴延川·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重走了青年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之路,用脚步丈量梁家河这片黄土地,这应该是我两年大学生活以来最难以忘怀的。7月 31日晚上9点多我们踏上了去往陕西省延安市的火车,开启了我人生中的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坐绿皮火车睡硬卧,第一次住窑洞睡大炕,第一次爬高原上的羊肠小道,第一次看晚上八点下山的太阳,第一次刨坑种玉米……
实践结束后,满满都是直达内心深处的收获和感动。与延川青年的座谈交流会,让我见识到了红土地上青年的责任感;与村民的面对面交流,让我领略到了陕北热情淳朴的民风;实地走访习总书记的“脚印”,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一个有理想有情怀不怕苦不怕累的“黄土地的儿子”的心声……延川是一片神圣的土地,这种神圣感在见过他的山水、学过他的历史、接触过他的百姓后会更加深刻。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曾经的我以为,满足长辈们的期待,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建一个温馨的家庭就是生命对我最好馈赠。但是一直以此为人生目标的我进入大学后迷茫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我在学习青年习近平的过程中,看着同是青年却有着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坚定信念的他,突然发现之前我的信仰是多么肤浅。人的价值在于自己的选择,在学“习”之后我决心做一颗小星星,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太阳,我要在自己所经之处发光发热,为身边的人事带去光亮,和其他青年一起燎成满天星河,照亮中国梦的路。不像以前做任何事想到的都是“我”,现在是“我们”。青年人就应该关心身边的点点滴滴,关心学校发展、关心社会动态、关心世界和平。
结束了这次 “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之后,想到那片红色土地上的贫困学生们,联想到那天走访贫困家庭和结对仪式的种种,我很想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帮助黄土地上的小朋友,但考虑到自己经济能力有限,单凭一己之力可能难以资助一位小朋友直到他上大学。于是,8月8日晚上,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篇题为“每月十块钱的公益”的文章,呼吁身边经济实力有限但有爱心的青年朋友和自己一起帮助在延川的贫困孩子,“微聚爱心”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一点点微小的力量凝聚而成满满的爱。没想到这篇文章一经发出就受到了校友们的热烈响应,即便是在暑假离校状态,大家的转发也让这个公益活动在同学们中间传播开来,通过凝聚身边青年人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实现学业梦,并成立了“微聚爱心公益团”。大家都说我的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很感人,但是感动我的其实是无条件支持这个公益的每一位志愿者,真的非常感谢大家。
另外,我在学习青年习近平的过程中还懂得了什么叫勤学、务实,他教会我要有信仰的同时也教会我信仰是需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坚定的。正如前面所说,作为青年,我的信仰是“像星星一样”;作为大学生,坚定这一信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支撑。以前,虽然课堂上也不敢懈怠,但是我的学习动力仅仅是在考试前才会被完全召唤出来,以后我一定不再局限课堂的学习,课后也花心思争分夺秒。比如以前的夜晚,我总是把时间花在和朋友聊天、看剧娱乐上,梁家河回来以后我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记20个新的日语单词;以前总觉得学了日语,英语就学不下去了,现在我也会每天听听慢速VOA;以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糊弄自己,现在会踏踏实实一天天一点点地积累,期待着量变带来质变的那一天。
还有一点是我在青年习近平的故事中读到并且在赴梁家河之后亲身体会到的,那就是吃苦耐劳。初中以前,我也一直生活在农村,所以明白自然条件对农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这篇抒写着红色历史的黄土地自然条件真的太差了,我都很难想象那块贫瘠的土地是如何长出作物的。但是他们从不怨天尤人,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看着习主席当年打过的坝、淤过的地、放过牛的羊肠小道和住过的窑洞,我接收到了来自这块土地的能量和信息。之前埋怨过坐了28小时硬卧的辛苦觉得根本就不苦了;作为学生会中的一员,以前我会觉得每一次大型活动从策划、宣传、购物资等流程很烦很累,但是现在我会把每一次经历的都当成一次锻炼去好好完成;作为一名学语言的学生,日常记单词、背课文、练听力耐不住寂寞真的觉得很苦,但是想着那片土地,每记了一个单词背了一篇课文我都会像看见自己种的种子发芽开花了一样开心并为之而努力。现在的我,乐于做一枚党和人民都满意的“小星星”。
我们临走返杭的前夜,干燥的梁家河下起了小雨。他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送行。但是我知道,我们的实践远没有结束,“寻源梁家河”,从此我的心中也有了一片要坚守的黄土地。